找準科技供給“發力點”——院士專家建言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
作者:四川省自然資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時間:2024-07-19 瀏覽量:
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大勘查力度,加強科技攻關,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新一輪找礦突破需要“攻深找盲”,離不開理論和技術的創新,離不開科技與人才的支撐。如何以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為契機推動科技創新、加速人才培養,找準科技供給的“發力點”?請聽院士專家們從地質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及地質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的睿智之見。
“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需要‘四個新’,理論創新、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地質人才出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菊興說,許多重大找礦突破都是隨著找礦理論的創新出現的,原本以為沒有找礦希望的地區隨著認識的改變,有可能成為找礦靶區,繼而發現大的礦床。此外,深埋地下的礦產資源是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特別是當下,實現找礦突破往往要“攻深找盲”,亟需新的探測技術。
近年來,伴隨著西藏斑巖—矽卡巖—淺成低溫熱液型銅多金屬礦理論創新和找礦實踐,一個個世界級礦床被接連發現。俯沖環境(島弧+陸緣?。┌邘r—淺成低溫熱液疊加成礦理論,實現了西藏與大洋俯沖有關的斑巖銅金礦找礦重大突破,拓展了西藏斑巖銅金礦勘查的范圍和方向;碰撞環境斑巖成礦系統多中心復合成礦理論,實現了西藏碰撞造山帶斑巖—矽卡巖型礦床找礦的重大突破。如今,水系+巖屑+土壤+高磁+激電聯合探測技術以及大比例尺構造蝕變填圖+多元指針礦物勘查技術的應用,有望在已發現礦床的深部、外圍和異常區再次實現新的找礦突破。唐菊興認為,淺覆蓋區找礦突破的關鍵是理論和方法技術的創新。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應當瞄準一些重要突破點,包括在陸相火山巖區全面完成航磁探測、重力探測,在重要異常區開展高精度、高分辨率激電探測,全面開展陸相火山巖區遙感地質調查、水系沉積物測量等。
“大到對地質構造的認識,小到對地層接觸線的認識,都能有效指導找礦突破。”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宋玉財說,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需要加強基礎地質研究和調查評價,加強深部過程與環境對巖漿起源及成礦制約的研究,加強區帶成礦地質條件評價,加強礦(集)區和礦床控礦地質要素研究等。應當按不同礦床類型在最新研究認識的基礎上,梳理出制約找礦的關鍵地質問題,加強針對性的調查與綜合研究。在區域和成礦帶尺度,針對成礦深部背景與成礦地質條件,開展專項填圖;在礦(集)區和礦床尺度,針對控礦地質要素,開展大比例尺地質調查并加強三維填圖。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攻深找盲、探邊摸底、綠色勘查,迫切需要新技術、新方法、新理論支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張振杰正在參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秋明團隊新一輪找礦大數據智能成礦預測研究項目。他指出,成礦預測是礦產勘查的重要環節,通過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對潛在的礦產資源進行評估和預測,為找礦工作提供科學依據。隨著科技的發展,成礦預測也迎來了一系列的技術革新和突破,應當點燃這一礦產勘查的“科技引擎”。
張振杰指出,傳統研究僅關注與成礦相關的直接重要的指標,大多憑借專家經驗,倚重直接重要預測要素,智能化、自動化程度低,數據量小、模型簡單,預測精度低。如今以知識圖譜等數據驅動技術實現“地球系統—成礦系統—勘查系統—預測評價系統”拓展,從“關鍵要素靜態相關性分析”向“全要素跨尺度動態知識推理和發現”,能極大提高預測的精準度??茖W構建預測模型決定了數據、算法、算力的使用,是精準成礦預測的前提。大數據是成礦預測的物質基礎,要充分利用現代天—空—地—海探測和海量文獻等多源異構數據,關聯各類數據,構建成礦預測大數據。其中,包括工程數據、地質圖件、地質報告、共享數據庫及科學文獻等。通過構建數據和知識耦合的成礦預測人工智能模型,實現成礦知識、找礦數據和人工智能模型的有機融合,提升成礦預測人工智能模型的泛化能力、準確性和可解釋性。
“找礦突破和增儲上產關乎國家安全,我們要實現成礦理論重大突破,促進勘查技術和裝備水平顯著提高,自主培養找礦人是基本要求。”南京大學副校長陸現彩說,地質找礦工作是一項人員素質要求高、資金需求量大、運作周期長的基礎性事業,如今地質人才培養面臨不少問題。比如:地質人才隊伍規模底盤在減少,人才培養單位和學位授權點的布局與找礦任務的地理分布不夠匹配,面向找礦突破行動的課程體系和專業學位研究培養方案相對缺乏,對優質生源的吸引力不足,畢業生在找礦領域就業的比例不高,面向找礦人才培養的專業體系、學科體系尚未形成,地學人才培養單位減少,培養特色相對弱化,等等。
“單一的學科無法支撐找礦突破,需要更大范圍的理工融合、工管融合,找礦突破需要專業結構合理、多層次人才體系支撐。”陸現彩認為,高校人才培養與國家找礦事業的互動關系應當進一步密切,面向找礦人才培養的專業體系、學科體系需要科學謀劃、整體推進。此外,地學人才培養單位應不斷打造人才培養特色,以特色人才培養彰顯服務能力。
陸現彩建議,一是要突出有組織的人才培養,做好本科專業、研究生授權點、專業學位的布局;注重專業學科內涵建設,建特色班或特色項目,彰顯“找礦突破”特色;推進學科交叉,重點布局建設“地質找礦”“找礦+”“+找礦”專業學科;面向找礦人才培養,科學優化評價體系,建立激勵體系。二是構建更開放的培養體系,強化科教融合,培養新一代礦產資源領域的科學家,服務理論創新;深化產教融通,培養具有創造性解決技術難題的一流工程師,服務技術裝備創新;推進國際合作,匯智聚力支撐創新拔尖人才的自主培養;優化課程體系,既要強化基礎,也要積極引入新技術新方法課程,如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三是打造更系統的層次結構,做好地學科學素養和知識普及工作,塑造好“找礦人”的社會形象,優化本科生生源;在本科教育方面,注重立德樹人,注重職業生涯教育;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注重學術學位質量建設、專業學位規模提升以及導師隊伍建設;面向“找礦人”終身教育,積極主動“搭臺”“唱戲”,做好專題培訓、素養培訓、實踐培訓等。